行業動態
2019年4月15日,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點燃了法國巴黎圣母院,木質屋頂被燒毀,教堂的尖塔也在滾滾濃煙中倒塌。
時過一年,如今提起,也依舊唏噓不已。
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,1345年整座教堂全部建完,歷時180多年;它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,也是古老巴黎的象征。在法國大革命時期,巴黎圣母院遭到了嚴重損毀,而1831年維克多·雨果的長篇小說《巴黎圣母院》,讓這座古老教堂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;之后,法國在1845年重新修復巴黎圣母院,整個工程耗時25年。
雨果曾寫道,“這個脆弱建筑的每一面、每一塊石頭,都不僅僅是歷史的一頁、法國的一頁,更是整個科學藝術的一頁”。
毫無疑問,巴黎圣母院的歷史價值、藝術價值是無與倫比的,歷經850多年的歲月洗禮,不論其內收藏的藝術珍品和歷史古跡,它本身就是法國各個時期的濃縮、映射和見證。
火災過后,遭到嚴重損壞的塔尖如何修復,成為了全球各界關注的焦點,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。按照原樣“修舊如舊”,還是進行現代化的創新設計,是圍繞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而展開的兩種典型意見。其實無論最后采取了哪一種修復方式和理念,都不僅僅是對巴黎圣母院這棟建筑本身的考量,它未來的生命其實包含在了這個時代,包含在人們各個方向的意志中。
她跨越漫漫歲月長河而來,也將會攜手時代前進。
浴火重生后嶄新的它,包含的不僅是過去850多年的輝煌歷史,也將會烙下這個時代深刻的印記,跟未來揮手示意。
相對現代展館設計,古老的展館設計在火災安全隱患防護還是比較弱,一場大火就能把800多年歷史的圣母院焚毀三分之二。通過圣母院著火事件,我們展館設計要加強安全防護,災害預警。對古老的展館進行更新災害防護,對新建展館設計過程中要考量更多防火、防水和自然災害的抗災能力。